• 蕴含道家法家思想的著作慎子

    书籍鉴赏蕴含道家法家思想的著作慎子

    《慎子》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慎到等人所著。慎到(约公元前390年~公元前315年),赵国人,原来学习道家思想,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。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,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。《史记》说他有《十二论》,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法家类著录了《慎子》四十二篇。后来很多都失传了,《慎子》现存有《威德》、《因循》、《民杂》、《德立》、《君人》五篇,《群书治要》里有《知忠》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第七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书籍鉴赏第七十六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人生之柔弱,其死坚强。 严可均曰:“人生之”,◆本作“人之生也”,高翿作“民之生也”。“其死”,各本作“其死也”。 罗振玉曰: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两“也”字,下二句同。敦煌辛本“坚”作“刚”。 谦之案:诸河、王本、傅本均有两“也”字。范本同,但“坚强”作“刚强”。说苑敬慎篇亦引“坚”作“刚”,下同。此盖真类与阳类通假,易系“刚柔相摩”,音义引作“坚柔”,即其例证。又文选座右铭引无“之”字,遂州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第七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书籍鉴赏第七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,而攻坚;强莫之能先。严可均曰:“天下柔弱莫过于水”,王弼作“天下莫柔弱于水”。御注、王弼“强”下有“者”字,“先”作“胜”。河上亦有“者”字,作“莫之能胜”,高翿作“莫之能爽”。 罗振玉曰:释文:“河上本作‘天下柔弱莫过于水’。”御注、敦煌辛本、景福诸本并同。“攻”,敦煌辛本作“功”。“强者”,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“者”字,敦煌庚本此句上有“言水柔弱”四字。又景龙本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第七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书籍鉴赏第七十三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,知此两者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 严可均曰:“知此两者”,河上、王弼无“知”字。“孰知其故”,此句下各本有“是以圣人犹难之”。罗振玉曰:景龙、御注、景福三本均作“知此两者”,敦煌庚、壬二本作“常知此两者”。“是以圣人犹难之”,景龙本、敦煌辛本无此句。 谦之案:严遵、遂州亦无此句。景福、敦煌壬本“杀”作“○”。磻溪、楼正、高翿、柰卷作“知此两者”,严遵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第七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书籍鉴赏第七十七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天之道,其犹张弓! 严可均曰:“张弓”,御注、河上作“张弓乎”,王弼作“张弓与”。 罗振玉曰:景龙本、敦煌辛本均无“与”字。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庚本“与”作“乎”。 谦之案:遂州、严本亦无“与”字。傅、范本“弓”下作“者欤”。邢玄、庆阳、磻溪、楼正、柰卷、高翿、顾、彭并作“张弓乎”,类聚七十四引同。 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与之。 严可均曰:“不足者与之”,王弼作“补之”。 罗振玉曰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第七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书籍鉴赏第七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知不知上,不知知,病。 谦之案:淮南道应训引:“知而不知,尚矣;不知而知,病也。”傅、范本同,唯无二“而”字,“也”作“矣”。 文子符言篇引:“知不知,上也;不知知,病也。”李道纯曰:“‘知不知上’,或云知不知,尚矣,非。” 是以圣人不病。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 严可均曰:“是以圣人不病”,御注作“夫唯病,是以不病,圣人不病”。河上、王弼、高翿“夫唯病”下复有“病”字。 罗振玉曰:“夫唯病病”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第一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书籍鉴赏第一章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洪颐烜曰:道德经王辅嗣本,今世所行,俱有分章。此本虽不记章数,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。其中亦有与今王本不同者,如今王本“道冲而用之”至“象帝之先”为三章,“天地不仁”至“不如守中”为四章,“谷神不死”至“用之不勤”为六章,此本皆并为一。“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,今王本属十二章,此本无“故”字,二句属下章之首。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”,今王本为二十七章,此本属上章之末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用道第二亢仓子

    书籍鉴赏用道第二亢仓子

    天不可信,地不可信,人不可信,心不可信,惟道可信,贤主秀士岂知哉。昔者桀信天与其虘四海,已不勤于道,天夺其国以授殷。纣亦信天与其虘四海,已不龚于道,天夺其国以授周。今夫惰农信地实生百谷,不力于道,地窃其果稼而荒翳之。齐后信人之性酧让,不明于其道,举全境以付人,人实鸱义而有其国。凡人不修其道,随其心而师之,营欲茂滋,灾疾朋衅,戕身损寿,心斯害之矣。故曰:惟道可信。 天坠非道,不能悠久;苍生非贤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书籍鉴赏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老子道德经校释

    钱大昕曰:案河上公注本“道可道”以下为道经卷上,“上德不德”以下为德经卷下。晁说之跋王弼注本,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,犹近于古。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,正用辅嗣本,题云“道经卷上”,“德经卷下”,与河上本不异。晁氏所见者,特宋时转写之本,而翻以为近古,亦未之考矣。予家藏石刻道德经凡五本,惟明皇御注本及此本,皆分道经、德经为二,盖汉、魏以来篇目如此。而此本为初唐所刻,字句与他本多异。如“无”作“无”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政道篇第三亢仓子

    书籍鉴赏政道篇第三亢仓子

    人无法以知天之四时寒暑,日月星辰之所行。若知天之四时寒暑,日月星辰之所行,当则诸生血气之类,皆得其处,而安其产矣。人臣亦无法以知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,若知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,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,皆尽其才力而以为用矣。信全则天下安,信失则天下危。夫百姓勤劳,财物殚尽,则争害之心生,而不相信矣。人不相信,由政之不平也,政之不平,吏之罪也,吏之有罪,刑赏不齐也,刑赏不齐,主不勤明也。夫主勤明则刑赏一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战国晚期论述军事的著作尉缭子

    书籍鉴赏战国晚期论述军事的著作尉缭子

    议兼儒、墨,合名、法;论诛,禁不义 《尉缭子》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。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,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。 一种意见认为,《尉缭子》是一部伪书。虽然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有兵形势《尉缭》31篇,但今存《尉缭子》不讲兵形势,显然不是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著录的《尉缭》,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。不过,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《尉缭子》残简出土后,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《尉缭子》相合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序僧宝传

    书籍鉴赏序僧宝传

    新昌觉范禅师之所撰次也。觉范尝读唐宋高僧传。 以道宣精於律、而文非所长。赞宁博於学、而识几于暗。 其於为书、往往如户昏按捡。不可以属读。乃慨然有志於论述。凡经行诸方。见夫博大秀杰之衲。能袒肩以荷者。 必手录而藏之。後居湘西之谷山、遂尽发所藏。 依仿司马迁史传、各为赞辞。合八十有一人、分为叁十卷。而题以今名。亦既锓梓以传。积有岁月、二十年来。 南北兵兴、在在焚毁。是书之存、十不一二。 南宗禅师定公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序亢仓子

    书籍鉴赏序亢仓子

    老子之役有庚桑楚者,陈人也。偏得老子之道,居畏垒之山。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,其妾之絜然仁者远之。拥肿之与居,鞅掌之为使。居三年,畏垒大坏,复游吴,隐毗陵盂峰,道成仙去。后有汉辅光、张天师、唐张果老相继隐修,因号张公坛福地。古建洞灵观,宋改天申万寿宫。著书九篇,号庚桑子,一名亢仓子。唐封洞灵真人,书为洞灵真经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序云笈七签

    书籍鉴赏序云笈七签

    祀汾阴之岁,臣隶职霜台,作句稽之吏。越明年秋,以鞫狱无状,谪掾于宁海。冬十月,会圣祖天尊降延恩殿,而真宗皇帝亲奉灵仪,躬承宝训,启绵鸿于帝系,濬清发于仙源。诞告万邦,凝休百世。于是天子锐意于至教矣。在先时,尽以秘阁道书、太清宝蕴太清宝蕴:指太清宫唐写本《道藏》。出降于余杭郡,俾知郡故枢密直学士戚纶、漕运使今翰林学士陈尧佐,选道士冲素大师硃益谦、冯德之等,专其修较,俾成藏而进之。然其纲条漶漫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庄子内篇庄子内篇

    书籍鉴赏庄子内篇庄子内篇

    春秋战国时期,风云际会,既出现了一些所谓的“乱臣贼子”,也诞生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,庄子乃其中之一。作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颗璀璨的巨星,庄子及其所著《庄子》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因此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对象。《庄子》一书犹如一泓池水,可供众多的学者和《庄子》追随者畅游于其间。《庄子》一书同先秦诸子百家作品一样,不是庄子一人所作,而是庄子学派著作总集,其中有的出自庄子手笔...

    2024-10-21 0次

    阅读更多